1.经常看见92号油有促销活动,为何95号油很少有活动?

2.关于油价的问题

3.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4.同样是92号汽油,两桶油7元,私营加油站5元,有啥区别吗?

5.油价暴跌会要了谁的命 谁在偷笑

油价跌吗_油价真相

中国的成品油价格过高,大家有目共睹。只是为什么过高的原因,许多人至今还蒙在鼓里,不明事实真相。就在最近,许多人只能用那句“掺了天价酒的油能不贵吗”来调侃一下涨多跌少的中国油价,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愤慨。其实,“天价酒”只是过高油价里长出来的一颗腐败的“毒瘤”而已,与高油价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高油价背后的真正推手呢?专家通过认真分析认为,中国油价比美国高,首先就高在税收上。中国汽油税约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加上我国成品油价一直用定价,终端零售价不能完全反映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状况。因此,在专家看来,中美两国成品油价没太多可比性。

说的也是。想想在2010年8月底时,当时原油期货当月累计下跌8.9%,但发改委却以“因为国际油价变化率未达到调整条件”为由迟迟不降价,取而代之的是当年10月份再次迎来又一轮上涨。但至今为止,发改委也没对“未达到调整条件”给予任何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自2010年6月至今年清明节后的油价一路飙升。而在总价格中,还要对柴油和汽油分别附加消费税和17%的增值税。

毫无疑问,油价居高不下,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急剧上升。据了解,自今年清明节后涨价以来,北京许多加油站也都停止小幅优惠活动,对许多日常生活需要开车而又得不到补贴的消费群体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更令人所不齿的是,两只“油老虎”通过不断的涨价牟取暴利后,不但不懂得该如何让利于民,反哺社会,反而只顾自己贪图享乐。备受诟病的“天价酒”,只是石油领域腐败的“冰山一角”。据说,被判死缓的中石化原老总有一句“名言”:“每月交际花一二百万算什么?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

另据有关信息披露,中国进口石油的比例是55%,而45%的原油自国内。况且对开国内石油收取的特别收益金十分低廉,石油巨头廉价开发国内石油,然后把所有成品油按国际价格卖给民众。由此可见,行业垄断和过渡依赖进口给消费者及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愈发明显。因此,对高油价是否合理,相关部门也应进行调研和评估,让中国的油价实现合理回归,不能总让广大无辜消费者平白无故地为高油价买单。

经常看见92号油有促销活动,为何95号油很少有活动?

这话是美国前卿亨利·基辛格说的。与《石油战争》相得益彰《石油战争》的作者威廉·恩道尔在该书中文版前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此言总结了美国的强权哲学,至少是那些躲在幕后决定着美国外交和国内政策的少数精英人物的强权哲学。无独有偶,《石油真相》的作者童媛春也把基辛格的这番表态放在其著作的前言当中,并说这段上世纪70年代的名言,自其1990年涉入国际石油行业后便深刻地印入脑海。作者对这番话的思考与理解贯穿于《石油真相》当中,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悟出了一个道理:现代人类世界的核心利益构架由现行的国际政治体制所支撑,而国际政治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核心问题是金融问题,金融问题的核心问题是问题,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能源问题的核心问题则历史性地选择了石油———这个被人类既恨又爱且离不开的尤物———来构建解决通道。上述问题链条纽带一旦风险失控,人类付出的代价除了金钱就是鲜血,特别是石油行业更是踩着尸骨走到今天。《石油真相》的思路与《石油战争》的逻辑似乎异曲同工,均触及了强权争霸世界的驱动力———对石油的绝对控制。不过《石油战争》一书更偏重政治、军事以及外交博弈,从国家间的折冲樽俎、刀兵相见中梳理出一条石油主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脉络,而《石油真相》则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视角出发,引导读者纵览石油工业发展之全貌,并聚焦于国际油价行情大涨大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令读者不再困惑于报纸上那些肤浅而泛泛的解读。解读油价需要全新的认知工具《石油真相》一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工具———“石油六元素理论”。在全方位的观察角度上,以苍鹰般的观察力对石油进行全角度的审视,为解读油价涨跌的真正原因提供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实践性、建设性的理论基础和认知工具。根据作者的归纳,石油六元素首先包括元素、生产加工元素和服务元素,构成了石油行业中传统的上游、中游、下游环节,其次还涵盖商贸、物流、金融三个元素。由于很多人将目光只投在前三个元素之上,并以为所有涉及到石油的问题都能从这三个环节找到答案,因此做出了对石油价格的片面解读和预测。而探究油价波动的真正原因,是离不开对后面三个元素的认识与分析的。把石油六元素理论应用于实际,就会发现导致油价大幅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在作者看来,元素是撬动世界的万源之本。应该看到的是,人类对于地球石油的认知程度还很低,虽然这种是有限的,但随着勘探能力、开能力、炼油能力的提升,以及全球节能运动的兴起,石油在今后几百年甚至更远的未来中,满足人类需求应不成问题。此外,生产加工元素是石油价值实现的次基础环节(基础环节是的勘探和开),服务元素是石油价值达到现金实现的保证,商贸元素是套利的冲动来源,物流元素是实现价值的通道。而金融元素令石油超越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国际投机者通过博弈实现套利,可以说是上的宝石。回顾整个油价增长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实际上价格波动的因素就是金融套利因素。有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国际石油金融期货市场的虚拟交易量要比实货交易量大出8到9倍(正常范围应在3倍之内),金融套利己使价格规律脱离了原有的供给和库存关系。国际油价定价权在谁手中国际油价到底谁说了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所代表的供应国吗?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吗?手里有钱就能掌握定价权吗?答案统统不是。《石油真相》提出了“超级经济体系”这样一个概念。人们通常将美国称作超级大国(superpower),但“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在“超级经济体系”(supereconomy)的基础之上。这个超级经济体系对于油价定价的支撑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国际金融信用体制,二是支付结算体制,三是计价计量体制,四是质量管理体制,五是国际法律保护下的文化导向机制。美国在这五个方面全都处于领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导致国际石油市场受美国利益驱使,并为美国利益服务。事实上,二战后美元在世界上确立起来的主导地位,特别是13年美国和中东产油国就排他性地使用美元结算石油交易达成协议,决定了美国在石油定价权上独一无二的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前四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标准和一些硬性规则,逼迫没有主导权的群体或国家无奈屈从,但也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和反对。隐藏更深、效果更好的则是席卷全球的美国文化。透过美国的消费文化,激发全球消费者参与到与石油相关的一切消费活动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美国的汽车文化,比较隐蔽的如纸尿裤和瓶装水),迫使全世界离不开石油,也就离不开与之紧密相连的美元。由此看来,学会对美国消费文化说“不”,从根本上说其他国家对争取石油定价权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小传童媛春:笔名清华顽童。实战型国际学者。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0年加入美国安然公司,1995年进入美国PVM石油经纪集团,1996年后长期从事国际研究、管理、贸易、投资和咨询工作,现任香港联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拥有20多年的石油等国际业务发展和开拓经验。倡导在领域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建设性的理论研究。《石油真相》童媛春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关于油价的问题

经常加油的都知道,95号汽油价格要比92号要贵上一些。

然而最近一家加油站的油价价目表让车主看懵了,95号比92号还便宜近5毛?有图有真相。

加油站师傅是这么回应的:“这有啥奇怪哦,95号油正好在搞促销活动。我们这儿经常轮流搞促销活动的。”

原来如此。

虽然比较少见,但是算上促销活动的因素,95号与92号价格“倒挂”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加了这么久的油,你可知道不同标号的汽油有啥不同吗?为什么有的车加92号,有的车加95号?

92号、95号汽油标号有什么意义?

网上有很多关于汽油标号的定义。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你只要知道,汽油标号代表的是汽油抗爆性高低,标号越高,抗爆性越强。

什么是抗爆性?

简单来说,汽油的抗爆性越好,汽油表现就越“淡定”。

其实,汽油的抗爆性取决于汽油中“正庚烷”和“异辛烷”的含量。

一说到化学名词大家都脑壳疼,没事,我们像这样理解就行了:

“正庚烷”就是,看见谁都想上去揍一顿,这家伙脾气暴躁,出了名的不好惹,添加得越多,汽油就越容易爆炸。

反之,“异辛烷”其实就是,经得起“挑逗”。

标号越高的汽油,“异辛烷”含量越高,“正庚烷”含量越少。因此标号越高的汽油就越镇静,不到高的温度不会燃烧,特别高冷。而标号越低的汽油就越暴躁,一句话不合就开始干架,不太好惹。

按照抗爆性排列,98号>95号>92号。

抗爆性跟应该加几号汽油有什么关系?

首先,正常的发动机是这样工作的:由火花塞点燃混合气,释放能量带动活塞运动做功。

其中这个混合气燃烧的时机很关键,一定要在火花塞点燃时燃烧,才能保证动力不浪费。

众所周知,活塞摩擦是会生热的,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汽油在点火前提前燃烧的情况,这种情况叫做“爆震”。发动机就像感觉冷不丁地被人抡了一锤子,损失动力。

反过来,如果气缸中汽油到了点火时却还没燃烧,造成燃烧不完全现象,称作“滞燃”,这样就需要再多喷油来保证动力输出,费油。

这样就能解释抗爆性有多重要了。

设你的爱车应该加95号油,若突然换成92号,由于92号比95号“暴躁”,就更容易在点火前燃烧,产生“爆震”。

反过来,本该加92号油的车,突然该加95号,由于95号比92号“高冷”,可能气缸中汽油被压缩到极致了都还没燃烧,形成“滞燃”。

不论是“爆震”还是“滞燃”,都会损失动力,增加油耗,并且给发动机带来损害。

当然,如果一两次不小心,短期混加了,问题还是不大的,无须太过担心。

那么自己的车应该加几号油?很简单,油箱盖上就有注明,跟着加,准没错。

千万别频繁随意更改汽油标号,否则等到保养或者爱车受伤的时候,就要多花钱了。修发动机时流的泪,就是加油时脑子进的水。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燃油税掩盖油价下降呼声 元旦前百姓每天多付5亿元

12月5日傍晚,发改委等4部位公布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至此燃油税“择机”14年后终于正式露面,本次征求意见日期截至12月12日,自公布之日至征求意见截止仅有7个自然日,征求意见之后,四部委将根据征求的意见形成正式方案,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

对于燃油税税额确定的方式,《征求意见稿》里的内容是: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安排。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它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汽、柴油等成品油消费税价内征收,单位税额提高后,现行汽、柴油价格水平不提高。

《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各方对此方案有赞同的有批评的,各方各面的影响都有被提到,然而,有一种观点却格外让我关注,那就是:既然方案确定了,也就是认可了油价可以在目前的油价下再下调增加的税额的额度,也就是说汽油可以下调0.8元,柴油可以下调0.7元。那么既然这样,为何不立即先降价,然后到1月1日再执行新的燃油税政策?而让石油巨头继续“理所当然”地赚取这块超额利润

国际原油价格最近一段时间大幅下跌,从7月度最高点147美元跌到日前的最低40美元,然而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自从6月20日调高之后就一直未能下跌,“要求成品油价降低”的呼声日益强烈。

那么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信息总监韩晓平的计算,按照今年11月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降至53美元/桶为标准计算,国内的成品油的理论油价应为2.93元/公升。而2.93元/公升的理论油价,基本等同于2004年5月时的情况,实际上国内零售价格是3.46元/公升,这意味着如果现在油价降至3.46元/公升,目前,中石油、中石化至少能维持2004年5月的盈利水平。而实际上,2008年11月,中国国内平均油价是6.25元/公升,比3.46元/公升的价格,整整高了2.79元。韩晓平说,2.79元,就是中石油、中石化的“超额利润”。值得注意的是,2.79元中,不包括它们正常的利润和财政补贴。以保守的全国每个月耗油1000万吨计算,这就意味着每月有268.7亿元落入企业“口袋”。

回过头来看发改委等4部位公布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提到: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它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汽、柴油等成品油消费税价内征收,单位税额提高后,现行汽、柴油价格水平不提高。那么我们可以从数字背后来解读这一条款:

1、发改委承认了“目前成品油可以降价”这一社会呼声。因为燃油税开征后,现在的汽油价格中的0.8元和柴油中的0.7元将与之前的消费税一起划入税收范畴,不再属于油企。而这也就表明了发改委认同了在目前油价的基础上汽油和柴油分别降低0.8元/升和0.7元/升仍可以保证油企的合理利润。

2、发改委以“燃油税”的契机给予了油企额外的补贴,根据计算结果,这一数字接近155亿,相当于在发改委等4部位的燃油税征求意见的安排下,老百姓每天又要多花5个亿“补贴”油企。

院会议11月26日审议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方案,决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也就说明,决策层在11月26日就已经认可了“目前成品油可以降价” 这一呼声,而燃油税现在公布的实施时间是2009年1月1日,整个12月份的31天时间,决策层完全是在“默认”油企赚取“政策利润”。在社会呼吁油价的声浪下,发改委用燃油税征求意见一事掩盖了成品油价下调的真实需求,而让油企名正言顺地获取“政策利润”,或者说是“变相补贴”。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1、汽油、柴油吨/升比

根据6月20日的成品油价调整方案,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980元和5520元调整为6980元和6520元;上浮8%后的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7540元和704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8元和0.92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由每吨5950元调整为7450元。

由此可以计算出官方汽油、柴油吨/升比(即一吨相当于多少升):

汽油吨/升比=(7540-5980*1.08)/0.8=1350

柴油吨/升比=(7040-5520*1.08)/0.92=1170

2、汽油、柴油月度消耗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10月份全国汽油产量541.67万吨,柴油产量1177.68万吨。

12月数据参考10月数据。

3、油企的“政策利润”

根据汽柴油月度消耗量以及汽油、柴油吨/升比,油企的政策利润为:

541.67万*1350*0.8+1177.68万*1170*0.7=154.95亿

需要注意的是,这154.95亿并不是油企的全部利润,而只是油企额外享受到的属于燃油税范畴的“政策利润”,除此之外,油企的“合理利润”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为按照53美元的国际原油价计算的成品油理论油价是2.93元/升,而去掉属于“政策利润”和现行燃油消费税之外的汽油油价仍高达5.25元/升,也就是说目前油企的“合理利润”的数字为2.32元/升,总的利润是多少就没必要再去细算了。

同样是92号汽油,两桶油7元,私营加油站5元,有啥区别吗?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确的来说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很多人已经开始传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谎言,是利益集团在操纵,我觉得这样的说法还为时过早。如果目前真有那么确定石油可再生的话,不管哪个国家都会偷偷加大生产力度好好捞一把,省的以后掉价了。

你可能会认为,说不定是各个国家已经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达成了统一并且缓慢的生产,以防止石油掉价?但是纵观当今的世界,在各种利益冲突面前,很难保持这样的一致性。难免会有一些国家出来搅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并没有达成共识。

下面就说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现在的争议在哪?

石油是当今工业 社会 的血液,很多的化学燃料都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并且人类目前还依旧处在使用化学能源的阶段,因此石油就成为了保障人类工业持续运转的必要原料,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现在都离不开石油,如果真的发现石油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也没啥可藏着掖着的,这对人类是件好事。

人类使用石油的 历史 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以前,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公元前的3世纪已经有使用石油和天然气来烧饭、取暖和照明的 历史 了,而当时的时候并不是说向地下打了钻孔主动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而是这些流体燃料常常会因为地下压力被喷到或流出地表。

人们当时对这种地下流出了的燃料知之甚少,直到19世纪人类才大规模的开石油并用于工业生产。自从美国打出世界上第一个油钻孔至今,已经生产了将近数千亿吨的石油。我们知道了石油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用途的广泛性,那么人们就像知道这种黑色的粘稠液体燃料是怎么来的?

长期以来,关于石油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分为两大派别:生物成油说(有机起源说)和地球碳循环成油说(无机起源说)。

无机起源说认为石油是地球内部元素混合以后自发形成的,这中间肯定有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机制。这种说法就意味着地球一直在不断的制造着石油。

但无机起源说无法解释石油复杂的化学成分以及油田的地质分布情况。虽然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83% ~ 87%)和氢元素(11% ~ 14%)还有硫和氧元素,但是石油并不是由简单的原子组成的,而是由碳和氢构成的大分子烃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混合而成的。地球内部确实存在很多的碳和氢,但他们在地球深处混合成复杂的烃类分子并通过岩石缝隙向上渗透并形成石油的具体机制并不是很清楚。而且,这种理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各个地区石油含量分布的不同。

所以很少由科学家支持这一观点,但石油的往上渗透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油田已经空了,但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石油混入。有些人也以此为依据说石油是可再生的,但这个现象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毕竟石油是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地区石油过度开,导致压力下降,其他高压地方的石油渗入是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拿出来说石油可再生并不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个疑点吧。

下面就是目前依旧是主流的有机生成说,虽然是主流说法,但也存在一些疑点。有机说认为,在地球的远古时代,海洋中生活着一些比较简单的原始生物,我们知道生物都是有机分子构成,等这些生物死后,大量的遗体就被掩埋,并于空气隔绝,在细菌的作用下经过了复杂的化学过程,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地质过程就形成了石油。其实跟煤的形成很类似。

随着油田地质和石油化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石油中存在的“卟啉”和植物中的叶绿素和动物身体内的血红素相似,当然石油也就有有机物的旋光性,而石油中碳-12含量高于碳13可以用植物的光合左右来解释。最有力的证据是石油都产自于和生物关系十分密切的沉积岩中,所以有机起源说也就成为了科学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当然这个说法也是石油会快速枯竭的来源。

但是在有机形成说中,也存在一些疑点,包括上文中说的一个疑点,随着开深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了在地球深处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气的补给源,但是并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渗入是来自地球深处还是周围的含油层。所以这个疑点也被经常用来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说法。还有就是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确实还在无生命的其他星球上发现类似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物质,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确实。不然早就推翻有机说了。

总结:现在说可再生还是为时过早

所以两个学说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来的瑕疵。但是现在就急着说石油可再生简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后证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处通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形成,并缓慢的往上渗透,但是这个碳循环也是相当缓慢的,不是说我们人类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马往上渗多少,毕竟这是一个自发的碳循环过程,并不是机器在地球内部合成。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还没真正弄清楚。

目前两个结论,一是生物死后经过长久的堆积加上地壳运动形成的。二是地壳自己生成的,就好比地球自己出现砖石或者碳酸钙一样,可能就是地壳运动产生。

会枯竭不是谎言,因为石油和煤碳等矿产都是不可再生,石油是在几千万至几亿年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如果过度开就会面临枯竭。不过人们不必担心能会枯竭,现在人们已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现在还有可燃冰、干热岩等可开发利用,总之人类在不断在更新和 探索 新能源,在未来会出现石油、煤碳等能源枯竭,但不会出现能源枯竭,会有新的能源来替代。

世界上有两大,一是石油,二是钻石。钻石只是由普通的碳元素构成,却被包装成“稀世珍宝”,天价销售;石油也是主要由地壳内的碳元素形成,推翻了以前不可再生的“生物成油说”,其实是可再生,不会枯竭。

石油号称“工业的血液”,用途广泛。而它的成因与可否再生的说法已逐渐接近真实。

石油的成分

石油的主要成分就是油质、胶质、沥青质及碳质。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的化学元素主要有83% 87%的碳、11% 14%的氢、0.06% 0.8%的硫、0.02% 1.7%的氮、0.08% 1.82%的氧等,其它就是镍、钒、铁、锑等微量元素。它主要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外文名是:oil或petroleum,国内石油的名称和使用 历史 悠久,名称是由北宋时期的沈括就第一次提出。它在世界上的使用时间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450年的古埃及。

石油的形成与枯竭论

石油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生物沉积变油说”,最近几年的说法是“地壳内的碳形成说”。后者的说法日益占了主流,推翻了不可再生的传统理论,油价也随之下跌,车主们暗暗庆幸。

“生物沉积变油说”,是1956年由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公布的一篇《石油峰值论》里提出的。论文认为:石油是一种古老的化学燃料,而且不可再生,是埋藏在5亿多年以前的海洋藻类及古老恐龙等生物在地壳中经过高温高压等漫长的生化反应形成,这样漫长的生化反应不可能再发生了,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石油是“不可再生”。他的依据大约有两个:1.石油具有油腻腻的旋光性,这是有机生物独有的特征;2.现代与古代沉积物中都有石油的烃类化合物。

不过哈伯特在1989年离世前曾说,在发表《石油峰论值》以前曾得到英美石油巨头的意示:让他预算世界石油总量。于是他在论文中估算出全世界石油总量只有1.25万亿桶,美国只1500亿桶,10年会达到开峰值。这个数字比当时美国威克斯预估的美国有4000亿桶低了三成。当然这分明是那些石油巨佬有意为之,他们就是为了让石油售高价,而且让教科书也这样记载,来增加权威性。

他们除了两个不像理由的理由,没有其它任何科学依据。

他们的第一个理由“石油呈现生物的旋光性,”其实只要在石油形成过程中落入一些动物就能形成这样的“生物特性”;第二个理由“沉积物中都有石油的烃类化合物”并不严谨,因为“沉积物”包含了任何地底流体底层的固体微粒,它们可以在江河湖海、冰川、沙漠等大部分地下形成,但内含的生物化石或生物旋光性并不多,没有石油那些明显,还是这样的动物含油量低还是没有含油量呢?另外要形成上万亿吨的石油需要的生物恐怕古今的动物全部加起来也难以形成!

最重要的,由石油成分可以知道,主要构成是碳,如果是生物的生化反应就会是钙、磷等元素。

另外,一些石油矿井在开完的几年后,石油又会出现。比如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罗马什金油田在1948年发现时只有20亿吨储量,2002年却还有30亿吨。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足以说明石油不是“生物成油说”的那样会有枯竭的一天,真相是:石油可以用“用之不竭”来形容了!高昂的油价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

“石油会枯竭”是伪命题吗?

一直以来都盛传着一种说法:石油将在未来XX年用完,或者XX年后石油即将枯竭。

这个说法其实很早就有,最早是在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提出来的,他绘制了一个钟形曲线,用来描述和预测石油的产量。并且预言,石油的产量会在1966年到12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滑。

这听起来还是挺奇葩的,但还真的被他说中了一部分,10年真的就达到了石油产量的高峰。于是,很多人开始相信他的这套理论。

可是好景不长,如果照这个理论推演下来,石油应该慢慢开始枯竭,事实上并没有。于是,很多人就提出,石油枯竭是一个伪命题。那真的就是如此吗?

从地球世界去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都知道,石油实际上是 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也就是有机物,其中含碳量极其高,这也是化学能源的主要特点。当然,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来看还是有争议的,但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说的重点,这里就不过讲述。

有一点可以确定,从地球整体的视角出发来看,石油其实是地球碳循环的一部分。因此,只要地球碳循环还在持续,石油就不应该枯竭。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可能都灭绝了,石油都还不会枯竭。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并不是存在石油,我们就可以直接开来用的。实际上,从石油的开到销售是一套极其复杂的体系。那具体是咋回事呢?

人类开的石油会枯竭吗?

大家首先从做买卖的角度来思考时空开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的是,开石油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同的地方开石油的难度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开起来就很容易,比如:中东,恨不得插根管子就要冒油。有些地方开其实就极其费劲,我们举一个例子, 大港油田 。一开始技术条件比较差,就需要工人们在没有完全融化的水塘当中穿行,并进行开。

因此,同样是开一桶油,实际上付出的人力成本,装备设施的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时间成本是不同的。

但是一桶油的价格是受到市场决定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石油开的成本要大于油价,那开还有意义吗?这不是典型的赔本买卖吗?

所以,实际上,许多还储藏着石油的地方,而我们没有去开的原因就在于开他们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因此就没开。

而且许多油田只是开了一小部分,然后石油公司就换到其他的油田。这是因为许多油田开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开难度加大,开成本上升,导致开成本大于油价,于是就会暂停开。

所以,我们看沙特是石油大户,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它们开石油的成本要远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可以挣这笔钱。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知道,石油其实还有很多,只是我们因为成本的原因,没有去开,并不是说已经被开完了。比如,中国油田的收率只有可怜的28%~35%,这意味着一个油田的大部分石油其实没有被开出来。这样的情况放眼全球是如此。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想,花这么多钱,费老大劲开这些石油,远不如再花钱买一块好开来的划算。

我们还总会听到,多少年后石油就会被开完,实际上也是有问题的。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只计算了已探明的石油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这些“已探明石油储量”逐年在增加。

基于这两点,实际上可被人类开的石油还是很有潜力的,因此,一时半会,石油并不会枯竭,可以用很久很久,根本不是短期内人类需要操心的事情。

替代

尤其是在油价的驱使之下,但油价高到一定程度时。许多人就会开始思考新能源,比如:天然气,页岩油等等。美国如今就在大力发展页岩油。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 汽车 是消耗石油的大户,随着油价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地加强,发展出了电动 汽车 。因此,各种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出现,也在减缓石油的消耗。

总结

“石油枯竭”实际上是个伪命题。虽然从客观的角度上看,石油总有一天会枯竭,但人类根本等不到那天。即便是可开的石油,目前来看,人类也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会发生枯竭。不过,石油燃烧产生温室气体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因为石油足够多,而肆无忌惮地消耗石油,这会加重温室效应。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看,发展新能源还是十分必要的。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许多的动物还处于进化前的低级时代,地球在海洋的复盖下,温暖的阳光孕育了非常多种类的植物。

这些植物在海洋里,在陆地上疯狂的生长着,层层叠叠的生长在一起,许多植物寄生在某些植物的身体上,而使整个世界被植物复盖。

地壳运动,许多平原隆起,而成为高山,这给形成河流创造了条件。

因为水是由高向低流的,高处下雨的水,流向低处,把上游的泥沙带到低处。覆盖了低处层层叠叠茂密的植物。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把河流下游所有的植物都掩盖了。

时间荏苒,底部的泥沙长期被上面的泥沙压住,而变成了沉积岩。这些沉积岩,把这些腐烂的植物密封在一个巨大的空腔内,亿万年之后,这些植物变成了沼气,沼气凝聚液化而变成了石油。

我们的教科书上写过,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残骸形成的,当然一直以来任何的说都存在争议,这个说也不例外,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石油的无机形成说。

这个说是说石油与古代的生物无关,而是由地球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下,通过内部的高温高压,无机条件下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原理是短练的烷烃类物质会在高温高压下自动合成长链吸听物质,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这种说法可以认为地球是一个装满石油和天然气的海绵,不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石油和天然气还会不断的形成,这样人类使用传统油气就不会存在理论的天花板。

这个理论也有一些依据,比如说既然都是古代生物形成的石油,为什么石油大多户籍在中东领域不是应该按照古代生物的分布而划分吗?另一方面据一些油井开者说,石油往往是在越深的地方提取的,油质越好,如果是古生物残骸形成的这一种说法就不太成立。

如果真是这样形成的话,那么就意味着人类的能源使用不再有极限,唯一的极限是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说不好,没研究过,也没看到过资料。但是,有很多资料和专家讲是古时有机生物沉积化学物理反应演变生成的,这我认为不正确,也不太符合常识。关于枯竭,我想是肯定的,也是早晚的事,因为地球就那么大,就那么多,用没了或者转变为其他物质了,那不是没了也不叫石油了,所以枯竭是早晚的事。

“石油枯竭”的说法是哪来的?

话说关于“石油枯竭”的问题都喊了好多年了,而且每次流传的版本都不太一样,有时候是40年,有时候是50年。但是每当我们到了那个时间节点时,却发现还有很多石油。那么问题来了,“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了解一下这个说法到底是咋来的?

如果详细地去追溯 历史 ,我们会发现,这个观点确实来自于一个学者,他的名字叫做Marion King Hubbert,翻译过来就是马里恩·金·哈伯特。这个学者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他基于自己的长年以来的研究,就提出了一套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用一个曲线来描绘全球石油的产量和时间的关系,这个曲线是非常常见的钟形曲线,根据他的理论,他预言在了石油的产量将会在1966年~12年之间达到一个 历史 性的峰值,并且从那之后开始逐渐下滑,直到消耗完为止。 照理说如果这套理论不准确的话,也不至于会流传得那么广。偏巧这个理论说对了一小半,到了10年的时候,石油的产量真的达到了高峰,再加上马里恩·金·哈伯特原本就是很著名的学者,这两者一结合,这个理论和预言就可以被人所接受,并且开始流传开来。也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相信,石油在未来XX年后,就会被消耗完。

“石油枯竭”靠谱吗?

不过,这件事其实没多久就迎来了反转,因为按照他的理论,石油的日常量应该在10年之后没多久就开始下滑,可是这非但没有下滑,相反还保持着十分稳健的趋势。那我们就能说“石油枯竭”这个说法不靠谱吗?

其实,客观地说,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我们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看。

我们先从石油的本质来看。首先,石油其实就是一种 含碳的混合物 ,其中有各种烃,我们也管这叫做有机物。人类可以通过燃烧石油来获取能量。石油燃烧后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直接被排放到大气当中,如果持续这样下去,那地球就会越来越热。不过,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地球也有自己的调节机制,这就是 碳循环

无论是石油,还是二氧化碳本质上都是碳循环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有一部分还会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回到生物圈,甚至是经过几百万年,最终又成了石油。如果我们仅仅从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石油枯竭”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

因为如果石油真的被耗尽了,说明地球上的生物食物链已经彻底不存在了。

以上仅仅是从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还可以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基本点,那就是开石油来卖不是做慈善的,而是只起码要挣点钱的。那我们就可以来考虑一下,卖石油的成本以及收益是什么?

其实这也很简单,开石油首先需要人力、设备、物流和时间的。而石油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其中有些地方开石油比较容易,还有一些开石油比较难, 这就会造成不同地球石油的成本不同, 如今中东地区开成本是最低的。

不仅如此,同一个地区,随着开得越多,开的难度也会提升,这时候成本也就越高。

基于这两点,我们思考一下,如果石油的开成本低于市场价,那其实皆大欢喜,可以开挣钱,如果石油的开成本高于市场价,那应该如何操作呢?

实际上,这时候就会选择停止开。

因此,大多数如今不再继续开的,并不代表没有油了,只是继续开赔钱,所以不开了。就拿中国来说,中国收率只有28%~35%,这意味着大多数油还在地下没有开。

所以,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石油是不可能耗尽的。因为如果人类真的要去耗尽石油,这就意味着要花巨大的功夫去开,那这个油价肯定会是天价,谁能买得起,谁又舍得用?到那个时候,人类宁愿花一部分钱去研发使用新能源。

以上我们说到的还是已经探明的石油,事实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人类都会探明一些有石油的地方。因此,石油的储量不仅仅没有跌,相反还在增加。

除此之外,如今各国也都在研究新能源的使用,这其实是基于环境的考虑,碳排放始终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或许有可能因为碳排放的问题而放弃使用石油。

因此,基于以上四点的分析,我们知道,“石油枯竭”是可能出现的,但在人类灭绝之前是不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石油“全身”是个宝

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从地底下钻出原油,脱去水和盐,再利用精炼技术,最大化的利用原油的价值,可以做出许多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包括沥青、润滑油、汽油、柴油等等。

作用之大被定义为液体黄金的美称,石油现已经成为了大国博弈的关键,沙特地区遍地石油,撑起整个国家的财政,在新能源未取得突破时,石油依然是市场的主流。

石油的起源之谜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有两个学说。

一是生物成油

生物成油,我们在教课书百年可以见到粗略的解释,在上亿年前,大量的动植物因地壳变迁埋藏地底,经过高温、高压反复打磨,成了现如今的石油。

详细点解释,就是在当时多数的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就像煤炭一样,是由动物的尸体和藻类的尸体腐化而成,煤炭和石油两者之间的形成区别是材料的来源不同。

形成石油的材料来自于大海,而煤炭的材料来源于陆地的动物尸体。

经过漫长的时间,有机物和细菌,经过高压和高温的考验,逐渐转化成“黑金”,开始向上渗透到中空的岩石层,汇聚成油田,在经过人工开便可以问世属于不可在再生能源。

二是非生物成油

非生物成油是俄罗斯地质学家提出理论设,他认为地壳中存在大量的碳,它们分层有序,有些碳会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逐渐沿着岩石缝隙上移至中空岩石层,然后冷却形成了石油矿藏,属于可再生能源。

两者本质上又很大的差异,生物成油注定了,石油是越用越少,非生物成油则表明石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在此争议中诞生出非生物石油理论,不过非生物石油理论只能解释了干枯的油井中又出现了原油的现象,但是它又无法解释石油中复杂的化合物。

总体来说,前者是多数人地质学家支持的观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后者虽然是满足了些特定条件,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存在无法解释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未来的世界绝对以新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竞争,石油的争议什么时候能结束,恐怕到等到石油无价值的时候才能够说明白吧!

话说小学时候就知道石油是化石燃料,是由生物遗骸形成的,那时候就说石油再有40年就开完了,但目前的状态是发现一个又一个大油田?

石油源自地球生物遗骸是个天大的谎言?石油行将枯竭是个巨大的阴谋?地球石油蕴藏很可能取之不竭?为这一颠覆性的观点提供有力佐证的,是前苏联科学家花费40年时间,在传统理论上不可能找到石油的地方找到了石油。他们究竟用什么方法找到了巨量石油?他们又是如何用科学证据来证实传统石油生成有机论是伪科学的?推荐看一下下面这本书:《石油大棋局》,这本书是我我在大学时候看的。

石油目前来说太重要了,美英石油帝国为何要编织这个谎言,它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颜色革命,这些跟石油枯竭谎言有何关系?它们背后的黑手是谁?美英精英集团为达到控制石油、控制世界的目的,是如何从觊觎中东等国储量丰富的石油,到一步步通过外交、经济、军事等手段在这些国家驻军、将其据为己有的。

油价暴跌会要了谁的命 谁在偷笑

同样是92号汽油,两桶油7元,私营加油站5元,有啥区别吗?

市面上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私营加油站劣质汽油较多,不经烧,还有可能造成发动机故障,需要谨慎添加;也有人认为私营加油站的油和两桶油的油根本就没什么区别,同样一箱油跑的里程也差不多,根本没必要花冤枉钱。加两桶油的油,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私营加油站的油从哪里来?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油这玩意是无法自己生产的,而且国内的汽油产地也十分有限,基本就来自于那几个油田,所以不存在有私营加油站的油是调和汽油的说法,因为所有的成品汽油都要经过调和。

两桶油和私营加油站首先从原油的来源就有所差别,中国70%的原油依赖进口,2017年原油进口量约为4.2亿吨,其中绝大部分的原油由两桶油瓜分,所以两桶油的原油大部分来自进口,统一炼化调和,炼油工艺的标准更统一,油品的质量也较为稳定。

而私营加油站几乎所有汽油都是来自于地炼公司,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山东地炼,山东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全国70%以上的独立炼油厂在山东省,其中大部分都是私人运营。每年产量约为0.74亿吨,大部分都流入了私营加油站。

私营加油站的油为什么便宜?

私营加油站油价更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和竞争。两桶油因为垄断,在价格上有恃无恐,再加上人员规模庞大,要养一大群人,还要铺设加油站网络,运营成本很高。从私营炼油公司到私营加油站,人员规模小,运营成本低,所以拥有很大的让利空间,再加上在品牌上不如两桶油硬,只能降价促销,所以经常可以看到私营加油站的汽油直降2元。

从油品来说,山东地炼的油品和两桶油的油品并没有质的差距,只要是正规炼油企业生产的汽油,品质都可以放心。所以在加私营加油站的时候,选择靠谱口碑好的,基本上没有问题。

黑心加油站的套路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私营加油站呢?原因就是私营的加油站良莠不齐,需要有一定了解才能放心,比如黑心的私营加油站就有这样几个常见套路。

1、给汽油加点料

很多人觉得私营加油站的油不经烧,就是因为加东西了。黑心商人在汽油里面加醇基燃料,这种化学燃料的价格不到汽油的一半,但以1:1的比例混合后,却按照汽油的价格卖给你,利润高到可怕。

2、油枪空跑

油枪空跑其实就是在加油枪和计价器上做手脚,要么让加油枪密封圈松动造成油枪空跑,要么在计价器上做手脚,以少充多,反正都是套路。

3、低标号当高标号

还有一种常见套路就是低标号当高标号卖,比如92号当95号卖,这种其实是最害人的套路。很多情况下车主都不知道自己花95的钱加了92号的油,但是对于很多高压缩比的涡轮增压车型,低标号的汽油会造成车辆爆震,甚至造成发动机拉缸。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比两桶油油价低2元的私营加油站的油能加吗?熟悉的口碑好的靠谱的能加,但是如果人生地不熟,不熟悉的私营加油站建议还是别加,以免上当受骗。

其实关于油价的讨论现在是国际经济市场?最热的话题!具体看一下以下:

近日,欧佩克决定不减产,国际原油价格继80美元后,再度失守70美元整数关口。从今年年中到现在,不到5个月时间,国际油价跌去35%,创下4年来新低,下跌速度着实惊人。

国际油价下跌,无疑,进口国多欢喜,产油国很受伤!这边厢美国、加拿大经济受益良多,西欧国家生产成本降低,中国减少巨额支出;那边厢俄罗斯损失千亿美元,委内瑞拉收入锐减,欧佩克各成员国为保价格,还是争份额争论不休。

油价如此“跌跌不休”,除了“全球需求减少”这个供求关系的传统因素,各种“阴谋论”也是甚嚣尘上,到底哪家更有道理呢?

阴谋论一:美国、沙特联手教训俄罗斯

:来场“石油战”,我看你认不认怂!

此番国际油价连连下挫,正值乌克兰危机各方相持不下之时,美国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之战,打得如火如荼,俄罗斯经济已现疲态,若是油价再遭重挫,经济将雪上加霜。于是,很多观点认为,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石油战”,得到了欧佩克“带头大哥”沙特的鼎力支持,目的是联手打击收入50%来自石油出口的俄罗斯。

美国精心策划“石油战”可是有先例的。当年,苏联能够称雄于世与美国平起平坐,石油因素相当重要。苏联2/3的外汇收入依赖石油出口。上世纪80年代,里根纠集沙特等国,把石油价格压到10美元以下并长期保持,使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经济陷入全面困境,这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很多俄罗斯人感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幕,是不是将再次上演?

阴谋论二:欧佩克“排挤”美国页岩油

欧佩克由12个成员国组成,来自中东、北非、南美,肩负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开份额。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供应组织,如果主动减产,肯定会提振油价。但这位大佬却没这样做,因为减产会流失不少市场份额。

那么,谁将受益?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啊!于是,“阴谋论”产生了,欧佩克被认为不减产,与美国页岩油死磕。

欧佩克决定不减产,顶住国际油价! 来源:CFP

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现在美国爆发“页岩油革命”,从沙特的大客户,摇身一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抢夺其在石油市场的定价主导权。

欧佩克怎能善罢甘休! 于是,利用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油成本,欧佩克的“带头大哥”沙特希望通过压低油价,迫使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

阴谋论三:沙特借机侵吞伊朗的“蛋糕”

沙特决定不减产,还有一位受害者是谁?是沙特的老对手伊朗。伊朗财政收入的50%,来源于石油出口。就算在西方国家解除其制裁的情况下,伊朗的油价也需要维持在100美元以上,才能支持其预算。

而财大气粗的沙特则大为不同,可以承受低油价带来的短期冲击。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沙特希望借低油价,侵吞其他产油国,尤其是老对手伊朗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油价下跌后最难受的国家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伊朗。”

无论“阴谋论”哪家强 中国都应抓紧买油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对于种种“阴谋论”,小编无法判断哪种说法离真相更近。

但各方专家都认为,国家油价大幅下跌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因为产油国说到底还是要靠石油吃饭的,油价跌的太狠,产油国经济运转不了,最终还是会减产,让石油的供需关系平衡,油价企稳。

以目前的形势,小编可以确定以及肯定是的,无论这场国际油价的博弈游戏,背后有多少翻云覆雨手,对于石油消费大国中国来说,都是遇而不可求的重大利好:将节省大笔银子购买原油。

按照我国原油出口量计算,国际油价每下跌1美元,中国可节省12亿美元。这是增加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好机会!

目前,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容,大约相当于两周的供应量,与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石油战略储备差距不小,与美日等主要石油消费国比,更是相形见绌。

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油价暴跌的机遇,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购买石油,补充中国的战略储备,保证未来的能源安全,这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当务之急。?